作为本报记者,我近日深入了解到,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对未来5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谋篇布局。之前,不少业内人士都盼望着电影能够得到政策扶持,现在,这些期待已经变为现实,国产电影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进入快车道。
在面对众多关注的问题中,《规划》特别提到了排片问题。在人民院线方面,它明确指出,每个城市影院需要确定一个厅组成全国各地城市影院网络,为国产主旋律影片拓展放映空间,并重点支持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主旋律影片。此外,艺术院线则由条件较好的城市多厅影院合作成立,以主要放映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中外影片。
除了排片问题,《规划》还特别强调了电影创作的重要性。在保持产量稳定的基础上,要实现质量显著提升。要求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以及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以此提高观众满意度并保持其持续高位。
未来的五年里,我们预计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将稳居世界前列,而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也要保持在55%以上。到2025年,我们希望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同时结构分布更加合理。此外,映画产业链条延伸拓展、消费模式创新升级以及综合收入稳步提高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
通过采访发现,在近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原创匮乏、精品少、院线分布不均衡以及文艺片和主旋料缺少排片等问题。不过,这些问题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为电影行业争取了一定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的经济属性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全文中“经济”一词出现频率接近40次。这表明经济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属性和标签,其出现频次仅低于“经济”,超过25次,与之共同推进中国電影發展。
尽管受到特殊原因影响,比如疫情自2020年初起,对中国電影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从目前来看整体情况还是向好。优秀国产作品如《长津湖》、《我和我的家乡》、《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等获得观众青睐与市场认可。这说明大家对国产電影有信心,此次政策扶持加持下相信会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電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