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反问外国人为什么不能用作品打破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陈可辛:在高端影评人中口碑不佳,他却坚信作品能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回顾成长:父亲影响了我很多,我从小就想拍电影,父亲是导演,但他不同意,我决定还是追随自己的梦想。大学时期,我选择了电影系,虽然家境有限,但我相信成功需要妥协和坚持。我爸爸比我全能,是自编、自导的,我也有危机感,因为我的中文不太好,但我相信温暖写实主义。

谈创作偏好:影评人认为我商业妥协,但我相信艺术性和商业化可以并存。我拍摄《金枝玉叶》是为了量身定制给张国荣,这部电影是我在香港票房最高的作品之一。但后来由于公司解散要拍续集,而这次机会又让我有机会拍《甜蜜蜜》,两部电影都没有讨好影评人。

谈张曼玉哭戏:直到我父亲去世,我才真正理解张曼玉在《甜蜜蜜》里的哭戏,那个笑容是我多年后才明白的。今年年初,当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没有流下泪水,这让我的情感世界颇为复杂。

谈泛亚洲计划:作为一个曾经在好莱坞学习过的人,陈可辛深知传统片长限制了故事讲述的手法。在流媒体时代,他渴望能够拍摄更长篇幅、深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剧集。他建立了一家泛亚洲制作公司,以实现这一愿景,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全世界共情中国文化,不再被刻板印象所束缚。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