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儿子小明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他总是趴在沙发上,叫着“大点声”,就像在说:“爸爸妈妈,我想和你们对话!”那个时候,我们家里充满了欢笑和期待。
那一天,小明还只是一个蹒跚的学步者,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沟通欲。每当他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情感时,都会努力地扭动他的小身体,直到我们明白他的意图。尽管他的话语还不够流利,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渴望被理解的光芒。
我和妻子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开始尝试一些简单的手势游戏,让孩子更容易接触语言。比如,我们会用手指指向不同的物品,然后问他它们是什么?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建立起词汇量,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语言是一个交流工具,而不是单纯的声音。
有一次,小明特别兴奋,因为外婆带了一包新买的糖果来玩。他趴在地上,用力地摇晃着糖果盒,眼睛闪闪发亮,仿佛在说:“看,这些糖果好多好多!你快给我的哦!”
我们的反应是鼓励和耐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重复这些简单的话语,让它变成日常对话的一部分。这就是“趴着叫大点声”的意义——不仅仅是在请求 louder 的声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代表了孩子们对于沟通、连接与世界的大门敞开的心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越来越擅长使用正确的声音大小,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他不再只是依赖于肢体语言或高声呼喊,而是能够清晰而又温柔地告诉我们,他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或者只想陪伴在一起。这种变化,不仅让我们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无忧。
现在,当我回忆起那个早期的小朋友时,我仍然能听到那娇嫩而坚定的声音——“大点声”。它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命令,而是一个标志,一种成长的里程碑。当儿童学会以合适的声音提出要求时,他们其实已经迈出了成为独立个体的一步,那份努力,以及那种希望被听见的心灵,是最珍贵的情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