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如何打破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夏洛特烦恼影评中的思考
在6月11日举行的上影节上,电影大师班中,陈可辛分享了自己成为导演的初衷和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谈及作品《金枝玉叶》和《甜蜜蜜》,他回顾了创作过程,并表达了自己的创作偏好。他强调自己相信温暖写实主义,并希望通过拍摄全世界都能共情的中国故事来改变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回顾成长,他提到他的爸爸是导演,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年,他决定做导演时,父亲最初不同意,但后来支持并鼓励他。陈可辛也提到了自己与张曼玉在《甜蜜蜜》中的合作,以及直到父亲去世后才真正理解她的哭戏。
对于创作偏好,陈可辛表示虽然商业成功重要,但艺术价值更为重视。他认为很多影评人觉得他妥协于商业化,这让他的口碑不佳。但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面对批评,也会继续追求真实的人性表达。
谈论《金枝玉叶》,陈可辛解释这部电影是为了量身定制给张国荣,由于其命题性质,它是一个非常特别且挑战性的项目。拍摄完成后,该片获得了巨大商业成功,使得整个团队感到震撼,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他们可以做出具有深度和意义的事物。
最后,在泛亚洲计划方面,陈可辛提出了一个愿景,即制作能够吸引全世界观众共情的中国故事。他认为这个目标是实现改变外界刻板印象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是展示真实生活面貌的一种方式。